冬季天寒地冻,气温持续走低,且常伴随大风、雾霾等恶劣天气,是老年人感冒的高发季。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御寒能力和免疫力较弱,一旦患上感冒,不仅会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不适症状,还可能诱发哮喘、冠心病、糖尿病并发症等基础疾病,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做好冬季感冒预防工作,是保障老年人健康过冬的关键。以下为大家详细介绍老年人冬季预防感冒的科学方法。
一、剖析老年人冬季易感冒的核心原因
要做好冬季感冒预防,首先需明确老年人冬季易感冒的关键因素,才能针对性采取措施。从生理层面来看,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皮肤变薄、皮下脂肪减少,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在低温环境下难以维持正常体温,易因受凉导致身体抵抗力骤降,给病毒、细菌可乘之机。同时,老年人免疫系统功能衰退,免疫细胞数量减少、活性降低,对感冒病毒的识别和清除能力减弱,感染后更难快速康复。
从外部环境而言,冬季气温极低且昼夜温差悬殊,室内暖气开放后,室内外温差常达 15-20℃,老年人频繁进出室内外,身体难以快速适应温度变化,易引发感冒。此外,冬季空气干燥,加上雾霾天气频发,空气中的污染物和病毒会刺激老年人呼吸道黏膜,破坏呼吸道防御屏障,增加感染风险。而且,冬季人们户外活动减少,长时间处于密闭室内,空气流通不畅,病毒、细菌易在室内积聚,导致交叉感染概率大幅上升。
二、强化保暖:构建抵御寒冷的 “防护屏障”
冬季保暖是预防老年人感冒的首要任务,需从全身关键部位保暖入手,科学应对低温环境。
(一)分层穿衣,灵活应对温差
老年人冬季穿衣应遵循 “分层原则”,方便根据室内外温度变化灵活增减。内层选择柔软、透气的纯棉衣物,吸汗保暖且不刺激皮肤;中层搭配保暖性强的羊毛衫、羊绒衫或抓绒衣,增强保暖效果;外层穿防风、防水的羽绒服或棉服,抵御室外寒风侵袭。外出时,要特别注意头部、颈部、手部和脚部的保暖:头部受凉易引发头痛、感冒,可佩戴保暖性好的针织帽或雷锋帽;颈部可围一条厚实的围巾,避免冷风从领口灌入;手部可戴加绒手套,既保暖又能保护关节;脚部要穿厚实的棉鞋或雪地靴,搭配加绒袜子,保持脚部温暖干燥,防止 “寒从脚起”。
(二)注意室内保暖,避免温差过大
冬季室内保暖至关重要,适宜的室内温度能让老年人身体保持舒适状态。一般来说,室内温度建议控制在 20-24℃,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使用暖气或空调取暖时,要注意定期清洁设备,防止灰尘和细菌滋生。若室内温度较低,可使用电暖器辅助取暖,但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避免发生安全事故。同时,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进出室内时,可在门口停留片刻,让身体逐渐适应温度变化,减少因温差过大引发感冒的风险。
三、优化室内环境:打造健康 “避风港”
冬季老年人在室内活动时间较长,优化室内环境能有效减少病毒、细菌滋生,降低感冒几率。
(一)定期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即使冬季寒冷,也要坚持定期开窗通风,避免室内空气污浊。通风时间可选择在中午阳光充足、室外温度相对较高时,每次通风 20-30 分钟。通风时,可让老年人暂时转移到其他房间,避免直接吹风受凉。若担心通风导致室内温度过低,可分区域通风,先通风一个房间,待温度回升后再通风另一个房间。
(二)调节湿度,缓解空气干燥
冬季室内暖气开放后,空气湿度会大幅下降,干燥的空气会刺激老年人呼吸道,加重黏膜损伤。因此,需将室内湿度控制在 40%-60%,可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使用加湿器时,要每天更换清水,每周清洗一次加湿器水箱,防止细菌、霉菌滋生。此外,也可在室内放置一盆清水、晾晒湿毛巾,或在暖气片上放置湿毛巾,通过自然蒸发增加空气湿度。
(三)净化空气,减少污染物
冬季雾霾天气较多,室外污染物易进入室内,加上室内可能存在的灰尘、油烟等,会影响空气质量。可在室内放置空气净化器,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细菌、病毒等污染物,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同时,要定期打扫室内卫生,减少灰尘积聚,避免在室内吸烟,防止二手烟危害老年人健康。
四、调整饮食:为身体注入 “抗寒能量”
冬季老年人身体对能量和营养的需求增加,合理调整饮食,能增强身体抵抗力,帮助预防感冒。
(一)补充热量,抵御寒冷
冬季气温低,老年人身体散热快,需适当增加热量摄入,可选择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如主食可适当增加米饭、面条、馒头等的摄入量,也可适量食用坚果(如核桃、杏仁)、肉类(如羊肉、牛肉)等,为身体提供充足热量,增强御寒能力。
(二)摄入优质蛋白,增强免疫力
蛋白质是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冬季老年人应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如鸡蛋、牛奶、鱼肉、虾、瘦肉、豆制品等。鸡蛋富含多种营养素,每天吃一个鸡蛋能补充营养;牛奶富含蛋白质和钙,可选择温热的牛奶饮用,既保暖又营养;鱼肉、虾富含优质蛋白且易消化,适合老年人食用;瘦肉、豆制品能为身体提供持续的蛋白质供应,帮助增强免疫力。
(三)多吃温热食物,保护呼吸道
冬季老年人应多吃温热、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减少对肠胃和呼吸道的刺激。可多喝温热的汤粥,如小米粥、南瓜粥、鸡汤、排骨汤等,既能补充水分和营养,又能温暖身体、缓解呼吸道干燥。同时,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白菜、萝卜、菠菜、苹果、橙子、梨等,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增强身体抵抗力。其中,萝卜具有润肺止咳、理气化痰的功效,冬季食用对呼吸道健康有益;梨可煮成梨汤,加入冰糖、银耳,能滋润呼吸道,缓解干燥不适。
五、适度运动:激活身体 “免疫引擎”
冬季适当运动能促进老年人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和免疫力,但需根据冬季特点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运动损伤。
(一)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与场所
冬季老年人运动应优先选择室内或避风的室外场所,避免在寒风凛冽、路面结冰的环境中运动。室内可选择太极拳、太极剑、瑜伽、室内健身操、乒乓球等运动项目,这些运动动作温和,能活动身体各关节,增强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室外可选择在阳光充足、风力较小的时段,到公园、小区内散步、慢跑,呼吸新鲜空气。
(二)把控运动时间与强度
冬季老年人运动时间不宜过早,可选择上午 10 点后或下午 2-3 点,此时室外温度相对较高,阳光充足,更适合运动。运动强度要适中,以身体微微发热、呼吸平稳、无明显疲劳感为宜,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 30-40 分钟,每周运动 3-4 次即可。运动前要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如活动手腕、脚踝、膝关节,拉伸腿部、腰部肌肉,避免运动时肌肉拉伤或关节损伤;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水,穿上保暖衣物,避免受凉。
六、加强防护:堵住感冒 “传播漏洞”
除了上述措施,还需加强细节防护,减少病毒、细菌传播途径,降低感冒风险。
(一)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冬季是流感高发季节,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老年人免疫力较弱,感染流感后并发症风险高,因此建议在每年 10-11 月流感流行前,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接种疫苗后,一般 2-4 周可产生有效抗体,能有效降低流感感染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此外,若老年人身边有家人或护理人员,也建议他们接种流感疫苗,形成 “防护屏障”,减少病毒传播给老年人的风险。
(二)减少外出,避免接触感染者
冬季感冒流行期间,尽量减少老年人外出次数,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如商场、超市、菜市场等。若必须外出,要正确佩戴口罩,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 N95 口罩,捂住口鼻,减少病毒吸入。同时,要避免接触感冒患者,若家人或邻居感冒,应保持距离,避免密切接触,接触后及时洗手消毒。
(三)做好个人卫生,阻断传播途径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能有效阻断病毒传播。老年人要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用肥皂和流动的水彻底清洗双手,揉搓时间不少于 20 秒;若没有流动水,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液消毒。不要用手揉眼睛、鼻子、嘴巴,防止病毒通过黏膜进入体内。此外,要勤换洗衣物、床单被罩,定期晾晒衣物,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消毒。
七、感冒应对:科学处理,防止病情加重
若老年人不慎患上感冒,需及时科学处理,避免病情加重或引发并发症。
(一)充分休息,避免劳累
感冒后老年人身体虚弱,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 8 小时,避免劳累和熬夜,让身体有足够的精力对抗病毒。可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避免从事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
(二)合理用药,遵医嘱治疗
若感冒症状较轻,如仅有轻微鼻塞、流涕,可通过多喝温水、清淡饮食、休息等方式缓解。若症状较重,如发热(体温超过 38.5℃)、咳嗽、咳痰、咽痛等,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感冒药。老年人用药要特别谨慎,避免自行购买和服用药物,尤其是含有伪麻黄碱、氯苯那敏等成分的药物,可能会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若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用药前需告知医生,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三)密切观察,及时就医
感冒期间要密切观察老年人的病情变化,注意体温、呼吸、精神状态等。若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发热持续 3 天以上不退;咳嗽加重,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精神萎靡、意识模糊;基础疾病症状加重(如心绞痛发作频繁、血糖波动较大)等。就医时,要做好防护措施,佩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冬季虽寒冷,但只要做好保暖、优化环境、调整饮食、适度运动、加强防护等措施,就能有效降低老年人感冒风险,守护老年人健康,让他们温暖、安稳地度过冬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