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要和老伴去桂林看山水,临行前三天就开始嘀嘀咕咕,屋里翻箱倒柜。对门王奶奶瞧见了,端着一盘刚出锅的葱花饼过去串门:“老陈呐,你这阵仗,搬家呢?”老陈摊开手里一摞清单苦笑:“哎,这不愁嘛!远路出门,该带啥不该带啥,跟解数学题似的!”
“这有甚难!”王奶奶抿嘴一笑,把热腾腾的饼塞给老陈老伴,“咱这把年纪,出门打点家当呀,就一个理儿:带得巧,不如带得好! 好比我这葱花饼,看着不起眼,路上顶饿又暖胃。”
这鞋啊脚啊,可是头一等大事。 王奶奶掰着手指头说:“别瞧着那软底绣花布鞋漂亮就带走,景点里石子路坑坑洼洼,一个不留神脚脖子要受罪的!得带一双走路稳当的旅游鞋,底儿厚实防滑,鞋头宽松不挤脚。再塞两双厚厚的棉袜,走累了汗捂了脚,换一双,干松的脚底板才舒服。老陈老伴记上一笔:“对对,我那双黑面软底鞋就挺好,去年爬长城都不硌脚。”
说到随身家当,有个小物件顶顶要紧——药! 老陈赶紧点头:“降压的、护心的、救急的,我早准备好分装在小格里了。”王奶奶摆手:“你这分装盒不够灵巧!要那种透亮的分格药盒,一格管一天,早晚分得清清楚楚。再挑个会唱歌的小药盒更妙,时间一到滴滴答答响,不怕忘了吃。” 她又压低声音,“箱子里还得多备三天的药量,万一玩得忘形回不来,心里不慌。” 旁边听着的李大妈插嘴:“对对,还有止血贴和一小瓶碘伏,剪指甲碰破皮,沾水踩颗钉子,掏出来一抹一贴,省得满地找药店!还有量体温那小巧的额温枪也要带上!”王大妈笑着说:“我包里还塞了个软软的小圆筒,头疼脑热拿出来擦擦额头脖子,凉飕飕的可解乏了!”
出门在外,吃喝拉撒的琐碎更要思量周全。 “保温杯啊,就是咱半个老伴儿!”王奶奶拍着老陈的老虎杯,“别嫌弃它重,热水冲药、泡杯熟茶都指着它。车上喝口热的,那滋味才熨帖!”李大妈点头:“我那水杯外头还裹层绒布套,握着手不凉,搁包里也不哐当作响。”说到解馋,王奶奶眼睛一亮:“小盒装的点心得塞几块,我上回带自家烤的芝麻饼,路上孩子似的抢着吃呢!” 说到肠胃,几位大妈都笑了,“出门水土不服容易闹肚子,包里揣一小盒肠胃药,还有那小包消毒湿巾,找不到水洗手也不怕脏啦!”
身上穿的薄厚,都得有谱。 王奶奶指着窗外忽明忽暗的天:“别贪图省事儿只带件厚夹袄。咱们老人的衣裳呀,得像剥笋——里外能拆开。薄薄的棉线背心贴身穿着挡汗也暖和,外头套件拉链开的防风外套,敞着合上都方便。带帽檐的软帽子也塞一个,风吹了头,晒着了脸,一顶帽子都管用!还有老花镜嘛,”她眨眨眼,“多带一副常戴的老花镜!我上回在黄山,眼镜掉石缝里,剩下的日子看啥都是一片云遮月!多带一副备着,心里踏实。”
那些零碎玩意儿虽小,缺了可真掉链子! “记着带一个口袋多的随身包,” 李大妈比划着,“车票、零钱、常用药、老花镜、小点心都给它分家,找起来不手忙脚乱。” 老陈恍然:“对对,我那牛仔褂口袋也管用!”“还有老伴的电话条和住哪儿的小纸条塞一张在兜里,”王大妈语气柔了下来,“万一哪个路口走迷糊了,找好心人帮着打个电话,能顺顺当当回来。”
聊到兴起,大伙儿仿佛都坐在老陈家堂屋七嘴八舌献宝。王奶奶最后摸摸口袋里一个发亮的小东西:“闺女还给我贴了个会叫唤的方块钮在钱包上,说叫蓝牙防丢器。钱包不小心掉了,打开手机它就滴滴叫我。这新鲜玩意儿呀,”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用着比记几十个数字的电话本轻省!”
老陈的行李最后装好,老伴掂量掂量: “哟,轻了不少?”老陈乐了:“鞋就穿一双,备用一双。药和点心塞得巧,包包口袋安排得好。其他杂七杂八,王姐说了,当地买也贵不了几块!”
“这就对喽!”王奶奶拿起最后一块葱花饼塞进老陈口袋,“记住啦:咱出门看的是风光,不是受累赶路。带齐了用得顺手的宝贝,心里自在舒坦!山水跑不了,家门也跑不了——家还在那儿等着您慢慢说一路的新鲜事儿呐!安心玩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