晃州风雨桥
湖南新晃
发布时间:2022-01-14 10:32



夜幕下,站在黄家垄森林公园顶峰的舞阳楼凭栏俯瞰:一条绚丽夺目的巨龙飞入视野。它珠光宝气,美轮美奂,在墨色如绸的舞水河上空腾飞,让人惊叹,让人振奋。

  细看,它不是盘旋飞舞的巨龙,而是横跨南北两岸的一座桥梁。再细看,它哪里只是一座横跨江河的桥梁,它分明是雄伟壮阔、富丽堂皇的仙阁亭台和琼楼玉宇。

  舞水河上飞起了这座桥,黑暗的夜空星光灿烂,宁静的河畔热闹非凡。

  黎明的雾霭洗却了桥的繁华与梦幻,这位盛装的皇后被日光沐浴成素颜的侗家女子。她,端庄不失典雅,朴素不失含蕴,秀丽不失壮美。

  她,就是被誉为新晃侗族自治县标志性建筑的晃州风雨桥。

  晃州风雨桥横跨舞水河,东望湘西边陲要地老晃城,西眺双石峰古战和夜郎峡谷,南连新晃侗族自治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县城,北接展现古夜郎民俗风情的夜郎寨和古乐城。

  风雨桥,亦称福桥。之所以称之为福桥,是因为它寄寓了侗乡人们祈福消灾的美好愿望:福桥一般建在寨落或城镇的下游,以拦截风水和护佑寨落及城镇的平安。自郭沫若参观程阳桥留下“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这一诗句后,这福桥便开始称作风雨桥。因为侗家人将风雨桥看成是福桥,过桥时,便会念“男人踩桥,威武阳刚;女人踩桥,满面红光;老人踩桥,长寿安康;小孩踩桥,天天向上;领导踩桥,青云直上;商人踩桥,生意兴旺”这样的吉语。风雨桥,也就成了侗家人吉祥和幸福的象征。

  晃州风雨桥的桥身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分的形状和结构与通道的普济桥和广西的程阳桥相似,在建筑上把中华传统古建筑的桥、廊、房、亭、阁、塔、鼓楼的优点融为一体,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还展现了侗民族独特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晃州风雨桥长达220米,比传统的风雨桥跨度大得多。因而,设计者便在传统风雨桥桥身立五个鼓楼的基础上,在南北各加了一个鼓楼状门楼。七个鼓楼,整齐划一地矗立于阔大结实的桥身上,尖尖的塔顶直冲天穹,雄伟壮丽,气势恢宏。两个门楼的建筑讲究对称,宽15米,正中的一块黑底长方形上,“晃州风雨桥”这五个金色的行楷大字熠熠闪光。两旁的四根立柱上,镶嵌了两对赞美侗乡山城和风雨桥的楹联。站在门楼前,抬头仰望,门楼伟岸挺拔,楼前楼后的游人,顿感渺小。楼前两侧的石栏,刻有很多图画,除了体现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二十四孝故事,还有挤油,推磨,舂礁,打糍巴、演傩戏等,侗家人的文化生活、民情风俗等无不尽显其中。这些石栏雕刻实在是微不足道,渺小到一般的行人对它们忽略不见。行人游者,往往只缱绻衷情于挺拔巍峨、富丽堂皇的门楼鼓楼,他们手中的相机,只在那楼阁亭台间留恋徘徊。细心的游者,则会驻足于低矮朴素的青石栏前,细细品味。这些毫不起眼的石刻,再现了侗家人的生活图景,拓展和丰富了晃州风雨桥的历史文化内涵,一幅幅石刻,就是展现侗族人民历史和文化的一幅幅画卷。

  桥中的五个亭子,即五座鼓楼,与两个门楼比肩而立。中间的一座,有15层,高达23.8米。最矮的也有七层。楼顶端收尖处,均有一个宝葫芦,宝葫芦中心的指针,直插云端。每一层,都是青瓦盖面,青砖走角,再以同一种鸟为翘角。两座门楼加上五座亭台,共计488个翘角,每一只鸟均涂成白色,翘嘴翘尾,跃跃欲飞。这488只鸟,随着亭的大小依次向亭中轴靠拢,排列整齐,形成一条斜线,条条斜线,看上去如向上斜飞的雁阵,越看越漂亮,越看越灵动,越看越亢奋。因为浅陋无知,我竟然看不出这是什么鸟。旁边的一位大爷看到我盯着那一排排鸟蹙眉,忙说:“画眉鸟啊,你看那翘着的尖尖嘴,还有那翘上天的尾巴。不是我们侗家的画眉,还能是什么?”老人家眯了一下眼睛,歪着头瞅了我一眼,说:“你怕不是夜郎人吧,侗家的吉祥鸟都不知道?”我红了脸,对着老人家抿嘴一笑,算是回答,然后,抬头继续看那飞檐翘角。

  我一会儿站在桥南,一会儿站在桥北,一会儿又站在桥心,抬着头往上看,或见亭的全貌,或见局部。青瓦一层叠一层,连成如鳞的黛青飞檐;画眉的一条条翘尾,插向蓝天,一只只尖嘴,衔住白云。习习的河风,飘飞起我的衣裙。“飞吧,飞吧!”我心中一畅,嘴里念念有词,伸开双臂,开始快乐地翱翔。“咔嚓”,相机的拍照声惊走了我的飞翔梦,我睁开双眼,壁柱和瓦檐上的飞禽走兽、虫鱼花石迎面而来。来不及叹息飞翔梦想跌落的我,又醉于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美观逼真的一幅幅画里。

  头仰久了,脖子有些酸硬,低头晃脑间,青青的石板映入眼帘。通道的普济桥、广西的程阳桥和芭团桥等风雨桥,不都是铺的木板吗?我从桥南跑向桥北,又从桥北跑回桥南,雀跃如一只画眉。青石板!这220米长12米宽的桥晃州风雨桥的三条桥面,竟全由青石块板铺成,每一块青石板,都被打磨得光滑如玉,一丝丝纹理,不仅清晰可见,其自然色泽,更是光鲜玉润,两条人行道,加上中间的车行道,宛若三床长长的青玉绸缎。看着它,竟有躺卧其上的冲动,因了女子的矜持,我只能将羡慕的目光,流连在正在青石板上爬摸打滚的几个顽童身上。他们见我走近,一骨碌爬起来,衣背,仍然光鲜洁净。

  再看两旁的人行道,均有木制护栏,护栏内侧的木凳,与桥同长,即使有成百上千的行人,也足够坐此休憩;每隔十余米,立有漂亮的树桩,一排排树桩,就是一处处漂亮的风景。近看,才知道——这是垃圾箱。

  累了,就休息。或坐或躺;有闲情逸致时,倚栏赏景。

  放眼南望,竹王大道如一只修长的绿臂,它舒展着,将鳞次栉比、高楼林立的新晃城柔情温婉地挽着,往老晃城方向蜿蜒迤逦;回望北岸,巍巍群山,绿岭翠屏,环抱着龙溪古镇、燕来寺、夜郎寨,古乐城,象鼻山等夜郎名胜。透过麻麻匝匝的树荫,隐约可见夜郎寨的一只飞檐,或一个翘角,虽是一鳞一爪,却足够缱绻多情,它能撩起行人漫步夜郎寨的兴致。行人望飞檐翘角而去,驻足夜郎寨,围坐合拢宴,吃太婆油茶,喝侗家泡酒,听苗侗酒歌,看傩戏表演,观夜郎风景,品夜郎风情,谈笑风生,吟诗作画,好不惬意,乐不思归。

  桥的下部分用五个钢筋混凝土高架桥墩支撑起钢筋砼预应力连续箱梁梁桥。无疑,这一建筑,突破了风雨桥以石头为桥墩和下部分桥身的传统窠臼,从而大大提高了晃州风雨桥作为桥梁的实用价值:桥面由传统风雨桥的几米拓宽到12米,除了左右两旁宽各3米的人行道,中间还有宽达6米的车行道。这一大胆的革新,改善了两北两岸的交通,完善了县城的交通网络,推动了城北的文化旅游开发。

  晃州风雨桥,美观又实用,传统又时尚。它的建成,是新晃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新晃人民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真实写照,是展现新晃侗族自治县苗、汉、侗等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地建设家乡、谋求发展的宏伟诗篇。

  虽然,我常住新晃山城,可以常常亲近晃州风雨桥。然而,无论是从桥上走过,还是站在舞阳楼、晴站坡俯瞰它,告别时,我都会回眸。回眸时,常想起沈从文记游古夜郎新晃县的文句:“小小的红色山头一个接一个,一打头河水弯弯曲曲的流去,山水相互环抱,气象格局小而美。读过历史的人必以为是古夜郎国……湖南境内的沅水到此为止。自然景物至此越加美丽……” 。

  如果沈从文先生能够走进今天的夜郎,站在晃州风雨桥上,不知他将如何记录这里的秀美繁华和安乐祥和!

相关推荐
Copyright ©2005-2025 第一视频公司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许可证编号11220180006)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050390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字第19551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1101087754533048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京网文〔2024〕4542-214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第194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3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50381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1088号
邮箱:service@v1.cn  涉未成年等不良信息举报: 010-64706601  京ICP备10014938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