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二,迎财神
出嫁女儿回娘家
这是许多地方都有的风俗
你知道广西的少数民族
是怎么过年的吗?
小超君带你走进广西沿海地区
走进海边民族的欢歌笑语
广西少数民族年俗——京族篇
京族祖辈生活在海边,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少数民族,渔业是京族的传统产业。京族是跨境民族,我国境内的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东兴市,其中以澫尾、巫头、山心三岛人口居住较为集中,俗称“京族三岛”。哈节是京族最隆重的民族传统节日,除了“哈节”之外,京族人过春节,也有其独特的情趣。
年 初 祭 祖
农历十二月五日起,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大人们上山下海,备好柴火,海鲜;小孩子则准备新衣新裤,以全新的面貌过一个吉祥如意的新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也有年三十的)在澫尾岛、巫头岛“拜山”“扫墓”祭祖,目的也是让祖宗以全新的面貌带来一个吉祥如意的新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是年终月尽送旧迎新之日。这一天,宰鸡杀鸭,鱼、虾、蟹、沙虫干,白螺红螺等应有尽有,菜肴丰盛。
家家都把过年吃用的粽和菜肴做好,年初一这天就“坐享其成”,不再复做,取“一年丰足过一年”,“年尾剩到年头”以及“去年有剩到今年”的吉意。到了午后,全村各户络绎不绝地到哈亭供神拜祖,烧香敬茶,燃放鞭炮。
接着是拜敬“本境土地”社庙和家里的“祖公棚”,再拜门前的“天宫赐福”和“本家土地”(合称“天地神”)。
供祭完毕,合家团聚欢宴,畅谈一年来人畜平安、收入情况和来年发展生产的设想,人人说吉利话,个个道新春喜庆语。
除 夕 包 粽
京家的除夕之夜,是很隆重的。他们一边“守岁”一边做“白糍”和包粽。粽用又长又大的粽叶,把浸淘好了的糯米、绿豆、红蓝等,包成方中带圆的大粽,俗称“砧板粽”,放到锅头或大瓦缸里煮熟。
白糍是将磨好的白白嫩嫩的糯米粉,加水搓揉成团,做成一只只如拳头或茶杯那样大小的、包以糖及芝麻为馅的圆辘辘的白糍米乙。这是京家在大年初一早上用以祭供祖神及吃用的最吉庆的食品之一。
这乐融融的情景,就像祖国北方汉人在大年三十晚全家一起包“团圆饺子”似的,其情深意长,其意神妙,其趣欢畅。
一年奋战于惊涛骇浪之间的京族渔家,这时尽情享着“团圆守岁”的天伦之乐。在半夜之前,做好白糍米乙,煮好糯米糖粥,合家“守岁”到子夜零点供祭祖灵后,一起吃糖粥和白糍米乙,祈祝今后的日子甜蜜似糖,人丁长寿白发苍苍。
共 庆 丰 年
大年初一清早,各家各户,人人穿起最新最好的衣服,纷纷到井边烧香敬茶,把钱币撒到水井里。这种风习,俗称为“买新水”。祝福新年的“水头”(意为“钱粮”)比旧年更“丰足”。
初一这天,京家人在传统习俗上是“闭门不纳”的;既不接客,也不到别家串门,全家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共庆“丰年”。这一天,如有要事必须外出,就得事先占好时辰和“利向”(即吉利的方向)。
初 二 拜 年
到了初二,吃过早餐后,京家人就纷纷出门拜年了。中青年夫妇挑着粽,带上油堆,携儿带女,喜气洋洋地往外家拜年。一切访亲探友活动,都在这一天开始进行,习俗上称为“拜年”,是新年里被视为“最吉利”的日子。
这一天,也是少年儿童快乐的时刻,他们到处游逛,或放炮竹,或玩“走田”、“赶狗占窝”、“顶头”、“捉子”……纵情戏娱,喜气洋溢。
散 年 供 神
年初四,京族三岛各姓都散年。京族在供神祭祖时,分两堆烧金银纸宝,内鬼神、外鬼神各一堆;并捧出粽在燃着的纸宝堆上烘过两次,意在“旺相”。
散年的晚餐,菜肴丰盛。散年后,可以干活。如这时海上有渔汛,可以整天拉网或捞网捕鱼,或做些轻工活。但没有过元宵节之前,大都只干半天。
十 五 元 宵
正月十五过元宵节,也称“过小年”,备“三牲”(鸡、肉、鱼)拜祖后,正式投入渔业、农业生产。山心岛在正月初十还到哈亭祭神供祖。民间俗云:“正月十五吃完粽就做工”。至此春节活动宣告结束。